材料:小王刚到单位,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,他做的多是些琐碎工作,领导让他做个人总结,他写了十页。并且新到工作岗位后,他不会当地方言,很多工作开展不了。 

第1题:

对于小王在骨感的工作中成长,谈谈你的看法。

第2题:

小王的工作总结写了十页,但被领导驳回了,假如你是小王,你怎么办?

第3题:

领导让小王学方言,假如你是小王,你怎么办?

参考解析:

1、

本题为社会现象类题目。讨论的是年轻人在初次就业时,出现的不适应社会、不适应岗位的问题,这样的问题有着主观和客观的必然性,对年轻人来说是很正常的,只要是能接受现实,努力成长就是最好的,考生可以按照“提观点-重分析-抓落实”的逻辑展开分析。下面结合题目具体展开:

审题点1:“对于小王在骨感的工作中成长,谈谈你的看法

结合材料可以看到,小王作为新人,进入单位以后发现现实很骨感,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。尽管小王不适应工作环境,但是小王还是觉得“自己得到了一些成长”,小王在骨感中成长,反映出了当代年轻人不怕困难,敢于迎难而上的精神。这样的态度对小王的成长、对单位的发展和对社会其他年轻人的带动都是有积极意义的,考生可以就此做简短分析。

接下来可以深入分析,为什么理想和现实之间有差距呢?一是从自身找原因,小王作为大学生,与当代大学生一样,可能在校园的时间多、到单位实习的时间少,对于实操工作了解不多,自然不是很适应;二是可以从单位和社会找原因,小王到了单位做的大多是琐碎的工作,作为单位的负责人,只能给新人循序渐进进步的机会,这是工作情况使然。

找到了差距和原因以后,考生可以就年轻人如何规划自己,更好地适应职场提出自己的建议,从分析原因涉及的主体来说,对大学生就业发展有帮助的主体有学生自身、学校、单位和社会等,考生可以按照主体分析法展开:一是从学生自身来说,在校期间要通过实习、参加社会实践适应社会、提升能力;二是从学校和单位来说,应该要通过设置课程、校企合作等提供更多了解社会的机会;三是从社会来说,要多通过报道先进个人事迹,鼓励年轻人不怕困难、建功立业等。

因此本题的答题思路是:第一,开门见山表明自身态度;第二,分析骨感中成长的积极意义;第三,深挖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原因;第四,对大学生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。

© 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