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题:
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,近七成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动上的“社交卡顿”。“社交卡顿”可以简单理解为社会交往过程中的“不顺畅”,表现为因某些原因而拒绝与他人进行交往、避免参与社交活动的一种倾向,包括社交回避、社交恐惧等倾向。对此,你怎么看?
第2题:
有人说:逆境时思变,顺境时收敛。你怎么理解?
第3题:
你是乡镇干部,有一些大学生村官最近情绪不太好,你怎么办?
参考解析:
1、
本题是一道社会现象题目。本题的核心话题为青年存在社交卡顿的情况,属于负面现象,所以在作答时可以谈该做法给青年带来的危害,也可以深入剖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,最后思考以何种方式促进青年正确进行社交。下面结合题目具体分析:
审题点:“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,近七成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动上的‘社交卡顿’。‘社交卡顿’可以简单理解为社会交往过程中的‘不顺畅’,表现为因某些原因而拒绝与他人进行交往、避免参与社交活动的一种倾向,包括社交回避、社交恐惧等倾向”
本句话给出具体现象,说明现在有相当多的青年在心理上或者身体上存在“社交卡顿”的现象,并解释了“社交卡顿”的表现形式,具体内容可以运用在答题内容中。青年存在社交不顺畅,可能会对青年自身产生不利影响,青年群体存在社交不顺畅,也会对整体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。
深入挖掘背后原因,拒绝交往、社交回避更大程度是一种主动选择,原因在于社交需要耗费时间精力,青年觉得麻烦,而且现在社会节奏快,人们总想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果,社交呈现功利化状态,青年不愿融入其中。而社交恐惧、社交逃避更多为一种被动选择,原因更多在于青年缺乏社会经验,害怕社交中出现错误,在社交时出现自卑情绪而逃避社交,或者确实是缺少沟通技巧,在社交中难以沟通表达,不得不尽力避免社交活动。
所以,要扭转这种情况,首先要从青年自身做起,转变思维、提升能力,还需要从青年密切相关的学校教育角度来帮助青年合理对待,最后从社会角度,引领良好社会风气,倡导真诚交流,尽可能为青年减少压力和焦虑,更好面对社会。
因此本题的答题思路是:首先,提出对青年存在“社交卡顿”的情况表示忧虑;其次,从对青年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出发,说明这种情况存在的危害;再次,从青年不想社交和不敢、不会社交两个角度,阐述青年出现“社交卡顿”的原因;最后,再从与青年有关的主体着手,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。